從“春節模式”切換成“工作模式”
你是否還適應?
近期就有一則新聞
沖上熱搜引發熱議
要知道過去八天里
小小的心臟可是經歷了史詩級KPI:
熬夜守歲追劇、狂吃狂炫沒節制
麻將桌上心跳過山車...
白天當“酒桌戰士”,晚上當“熬夜戰神”
都說返工讓人心痛
但實際上春節期間的放縱更傷心臟!
春節期間,聚會頻繁
人們容易放松警惕
大吃大喝,作息也變得混亂
這些都成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誘因
當假期結束時,也要警惕心臟出現“節后綜合征”。
“心臟節后綜合征”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
可能出現心慌、胸悶、憋氣
大部分人是由于疲勞和生活節奏改變引起的
此外,對于患有基礎心臟疾病的人
更要合理安排作息,
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幾率。
01
心血管“節后綜合征”之一:血管內皮受損
血管內壁表面覆蓋著一層內皮細胞,這些表面光滑的細胞緊密地聯結在一起,形成血管內皮。人體的血管內皮在高血脂、高血壓以及吸煙等因素的影響下會受到損傷,從而影響血流供應心臟大腦,造成心腦供血不足,嚴重的情況下還可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發生。
專家指出,春節期間食物豐富,迎來送往應酬比較多,容易暴飲暴食,煙酒過度,高脂肪、高熱量食物攝入過量,從而導致“三高”,損傷人們的血管內皮。血管內皮受損之后,血液中升高的脂質、血小板等都會趁機沉積在內皮受損的部位,最終形成隆起于血管內壁的動脈硬化斑塊。
02
心血管“節后綜合征”之二:動脈硬化斑塊形成
動脈硬化斑塊的生長變大,會讓血管腔變得越來越窄,導致血流不順暢,如果出現在心腦血管里,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心腦缺血缺氧癥狀,如心絞痛、頭暈、頭痛等。春節期間人們飲食中大量的高脂肪食物,則為斑塊生長變大提供了充足的“資源”。因此,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,特別應對心血管中可能發生的“節后綜合征”進行積極預防。
除此之外,節假日期間聚餐、會友不斷,多數人選擇縱情狂歡,睡眠不足。在疲勞和壓力過度的狀態下,人除了會自動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,引發血壓的變化,也會造成心率變快,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癥狀,從而誘發心梗、心絞痛、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。
03
心血管“節后綜合征”之三:心律失常
節后心臟綜合征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心律失常,春節有的人回鄉過年旅途勞頓,春節聚會時有飲酒,有高糖高脂的飲食,還有生活作息的不規律,還有久坐不動,這都是可以誘發房顫或者是對已有房顫的人增加其發病概率。
04
節后“護心”不可放松
面對心血管可能遭遇的“節后綜合征”,如果我們不及時干預,很可能就會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傷,甚至引發冠心病、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,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。
(1)調整作息,控制情緒:盡快調整作息時間,早睡早起,起居有序,還可通過慢跑、散步、聽舒緩音樂等方式調整機體狀態。平時獨居的老人,節后又將面臨親人分別,情緒上應更加注意控制,可以多出去散散心,或和老朋友聊聊天,分散注意力。
(2)調整飲食結構,清淡飲食 :清淡少油搭配合理,增加維生素攝入,讓胃腸休息休息,讓血管舒緩舒緩。節假日飲食可以適當減少肉類的攝入,多吃新鮮蔬菜,尤其要多吃深色蔬菜,如油菜、芹菜、莧菜、木耳菜、蓋菜、雪里紅、茴香和胡蘿卜等。
(3)堅持服藥,不諱疾忌醫:不要迷信正月不能吃藥,不看病。有高血壓、冠心病等基礎病的心梗高危人群在節后應進行心臟專科體檢,對心臟做個全面的“檢修”。同時需要積極用藥,治療高血脂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原發病,并選用安全有效的血管保護藥物,保護血管健康,有手術適應證者,應及早治療。
(4)氣溫變化,注意保暖:春節后氣溫開始倒春寒模式,晝夜溫度變化大,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,有高血壓、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老人,要注意保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