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接到急診通知,收治一名25歲年輕的心梗小伙子,是急性S-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,已服用心梗一包藥,接到胸痛中心信息后,我在導管室為這場急診手術做準備時,聽說患者本人要求離院治療。”唐忠仁回憶說,“我知道疾病的兇險程度,所以當時再三囑咐‘不能走,我馬上到’。”
正在介入導管室的唐忠仁迅速跑向急診科。醫院監控記錄的視頻顯示,從醫院介入導管室到急診科約150米的距離,唐忠仁只用了24秒,“來不及緩口氣,剛準備勸說患者。”唐忠仁說,“結果他突然四肢抽搐,意識喪失。”
糟了,要命的室顫來了!
室顫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嚴重心律失常,也是臨終前循環衰竭的心律改變。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,室顫往往是最嚴重的“催命符”。
就在這一瞬間,急診科的醫護人員迅速進入“戰斗”狀態,唐忠仁立即為患者進行心肺復蘇與電除顫!
一次、兩次、三次……終于,心電圖恢復了高高低低的波形,幾分鐘后,高強也恢復了意識。
但是,狡猾的死神從來不會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“獵物”,此時,距離高強心梗發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,每分每秒的拖延都會影響心肌細胞,盡快開通血管是拯救患者唯一的選擇。
唐忠仁用最精煉、通俗的語言為高強講明了心梗的兇險與開通血管的重要性,高強感動于唐忠仁耐心、誠懇的勸解,終于同意手術。
但是,“患者隨時可能再發室顫,所以從急診科轉移至手術室的途中可以說是危機四伏。”唐忠仁說,越快轉移,患者的生命安全越能得到多一分的保障。
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時速已經上演……
由于轉移速度過快,急診科護士王衍美不慎摔倒,但她此時眼里只有這個需要守護的患者,她說,“當時沒覺得疼,心里就想著他需要氧氣袋,跑著爬起來趕忙跟上隊伍!”
由于速度過快,急診科護士王徐彬在電梯前上演了一幕“2021最美腳剎”,熟練的動作,恰到好處的停止,可見這樣的情形,他已經歷了無數次,他說,“當時就想著快點、再快點,盡量縮短途中轉移的時間。”
此時的導管室已經萬事俱備。但是由于患者血壓下降,因橈動脈觸摸不清,常規的橈動脈手術途徑無法進行穿刺,手術團隊果斷決定經股動脈進行手術,唐忠仁與主任醫師張昱陽共同操作,麻醉、穿刺、造影......每個環節都行云流水的完成,同時,心內科副主任、副主任醫師李召峰負責患者生命指征的維護,協助搶救。
造影顯示高強的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閉塞,情況十分危急。
果然如醫護人員所料,這時高強再次出現室顫,在場醫護人員反應迅速,立即為他實施心肺復蘇與電除顫,一分鐘后,高強終于再次恢復竇性心律。
就在接下來的20分鐘內,患者又一次發生室顫。生死存亡瞬間的臨危不亂、隨機應變、緊急營救無不考驗著這個團隊,終于,隨著堵塞血管的“元兇”被抽出,高強冠脈血管血流終于恢復了,胸痛也明顯緩解。
由于患者心肌損傷嚴重、血壓低,為維持有效的冠脈灌注,穩定血流動力學,ICU主任張鑫浩、體外循環主任張鼎,為患者實施了IABP置入輔助治療。
術后高強胸痛緩解,經CCU精心治療、護理后,血壓恢復,成功轉入普通病房,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,高強現已出院,進行心梗后的康復治療。
唐忠仁介紹,此次多科室聯合、通力協作成功救治的這位25歲年輕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再次刷新了醫院心梗患者救治年齡紀錄。
其實相比老年人,年輕人突發心梗更加兇險。因為老年人血管的狹窄狀態是逐漸形成的,他們的心肌已初步適應了缺血,而年輕人的心梗則是斑塊突然破裂造成的堵塞,一旦發病,血管完全閉塞,血流中斷,心肌梗死面積會更大,極易發生猝死。
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,從2007 年到2009 年,25 歲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年上升,特別是35 到44 歲人群的發病率上升幅度最大——三年中增加了31.8%。職場精英正成為急性心梗的高發人群。導致年輕人頻頻發生心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運動減少、吸煙、暴飲暴食、過度勞累、壓力過大。
一旦突發心梗后,一定要在發病的120分鐘內馬上撥打120急救電話!!急救的時間里要做到這三點,才能有效救命:
注意!急性心梗救治一定要把握好黃金“120分鐘”,從發病到開通梗死血管如果在120分鐘內完成,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。